
石公山,三面临水,乃石灰岩行程的一座小山。自古以来石公山就以石出名,以赏太湖风光为主。大自然巨人,用它的大手掌和巧指头。花了千万年的时光,雕刻成两座石像,安放在石公山的东麓。此雕像,即凝望湖中月的石公石婆,石公山也因这天然雕像和得名。这两座万古石雕,这石公山的精灵,不幸在文革中被无情炸成铺路碎石子。这是石公山万古难消的遗恨。
遗恨无可挽回。容易忘记过去、轻信未来的人们,默默的清扫了废墟,又在石公山上,新修了许多条山道、曲廊、亭台、楼阁、厅堂。
弯曲、陡险的山道,或以条石切成阶梯,或就巨崖上刻蹬为阶。还有在两边石壁的缝隙间,修建一条宽不到一公尺的天梯。这是一条只可上无法下的天梯,顺着这条千百级狭窄的石质天梯,可以直登山顶。
路亭、观景亭的亭型、亭色虽少变化,但亭址往往选得极佳。有的高踞山顶,有的立于悬崖边缘,有的骑跨在半山的石径哈桑。从亭位的不同高度、不同视角,仰观俯察,可饱览无边无际的苍茫烟霭,明媚晴光、夕霞晨曦的无穷诡变。
在山脚下湖水中设基修造的水榭,又构建出另一种情趣的微观世界,可在此临水垂钓、系数游鱼。
归云洞内,慈祥的送子观音拖着个玉子,玉子的头被世人摸的光亮,细心的朋友可以清晰的看到观音的头颈有一条缝隙,用水泥沾住了。这也是石公的山的遗恨,送子观音只是没了头,被毁的头也没被用去铺路,也许是人心所至。没了头还可以依据原样仿造一个,而石公石婆体无完肤,粉身碎骨。在石公山上品而今的风景,遥想石公石婆的姿态。这种遗恨是无法消除的。